91酷站 > 社会 > 正文

​南沙敦谦沙洲,国民党军队是如何丢失的?因为1974年的一场台风

2025-03-29 18:00 来源:网络 点击:

南沙敦谦沙洲,国民党军队是如何丢失的?因为1974年的一场台风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随着主席的这首七律,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渡过大江,攻占南京,已经22年的蒋家王朝覆灭了。但是国军还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因此得以在台湾续命。

1949年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日本刚刚战败,军队都没有,其他要不就还在为独立进行奋斗,要不就连正规的海军舰队也缺乏。此时的国民党海军可以说是东亚东南亚海军实力最强的一支力量。

但是就这样,拥有一支必将强大的海军,却在南海步步退让,不断丢失岛屿,南沙的敦谦沙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丢失的。

辉煌时刻,收复南海:

1945年,随着日本战败,中国政府理应收复了被日本占领的南海诸岛,但是1946年,法国军队却抢占了南威岛和太平岛,这也加快了国民政府对南海诸岛的收复工作。

1946年国民政府派遣了海军舰队前往南海收复各岛礁,后来以军舰的名称或人名重新命名。比如太平岛以前被渔民称之为“黄山马峙”,中业岛以前叫“铁峙”,这都是以收复该岛的军舰命名的。

敦谦沙洲,1935年公布的名称为沙岛,1946年收复该岛的是中业号军舰,但是军舰名已经命名了一座岛屿了,所以这座岛屿以中业号军舰的舰长李敦谦的姓名命名。

1947年,国民政府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用U形的“11段线”来标注我国南海海域范围。此时整个南海诸岛明确纳入了中国版图,没有任何国家提出异议,当然此时这里也没有几个独立的国家。

1949年以后,虽然国民党在大陆失败了,但是凭借着海军实力,在台湾及南海诸岛等地方仍然有相当的实力。不过毕竟从大陆下了海,实力大损,对南海诸岛的控制也就下降了,在南海的辉煌时刻也就随之结束了。

败退台湾,南海掌控无力:

1946年,在南海诸岛举行了收复仪式,树碑立界后,为了应对解放军在东南沿海的解放行动,守备南海诸岛的部队就不得不撤离了。1950年,留守西沙、南沙的官兵撤退到了台湾岛,毕竟保卫台湾岛更要紧嘛,这个管理处的编制也被撤销了。

1950年,解放军解放了海南岛,5月13日,进驻了西沙永兴岛。对于南沙来说,就显得太过遥远,受限于海军实力问题,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南沙都是国民党军队在唱戏。

但是50年代以后,周边独立的国家越来越多,国民党军队的后撤,在南海留下了无政府的空窗期,给了周边这些国家以机会。

1956年,菲律宾就宣布“发现”并占领南沙岛屿,后来越南、马来西亚纷纷抢占。

毕竟是祖宗之地,还是得守一守的,这让被这些小国肆意侵占领土还要不要脸了,还在怎么说是正统?于是1956年7月,台湾组建了 “立威部队”再次进驻太平岛、中业岛、敦谦沙洲等岛屿,准备在南海“建功立威”。还在南沙成立了“南沙守备区”,约百余人驻守太平岛,当然,敦谦沙洲也派了一支小分队驻守。

但是退守台湾后,军力跟不上,在南沙也只能守备相对距离近一些的几座岛屿,对于菲、马、越等国的侵占行为,无心驱赶。蒋经国也曾经想派兵前往南沙驱赶侵占南沙的外国军队,但是遭到军方的反对,因而坐视岛礁被侵占,甚至自己驻守的中业岛、敦谦沙洲都没了。

同样的台风,同样的丢失岛屿方法:

中业岛原本也是有军队驻守的,1971年4月,天气预报说有台风,本着生命第一的原则,驻守中业岛的守军撤退到了太平岛避风,然而台风过后竟然不及时回防,反而从台湾岛调来部队进行换防,结果有了空隙,菲律宾看到无人驻守,立马派遣军队进驻。7月,台方派舰队进行训练发现了正在登陆中业岛的菲军,正准备开炮,不料台中央却电令不许惹事,只能眼看着国土沦丧。

1974年2月,同样是台风,没长教训的台方把驻守敦谦沙洲的守军撤掉了距离敦谦沙洲6.3海里的太平岛,可能是觉得这里距离近,等到台风过去就回防,不会有事。

但是,当台风过去,回防的士兵却发现敦谦沙洲已经升起了南越的旗帜了,后来南越失败,敦谦沙洲一并归了越南控制。这次,台方再次本着不生事的依据,撤离了,真是爱好和平的“仁义之师”啊。

这里有一段关于敦谦沙洲丢失的全过程,1974年2月3日,守军得到警报有台风,驻守在太平岛的南沙守备区指挥官命令撤回太平岛避风。

南越发现了台方面的撤离,于是先派渔民以躲避台风为名登陆,随后南越军登陆。南越军深知国军有着“仁义”之名的爱好,一般不会对平民开火,于是南越军躲在渔民后面构筑阵地,果然国军没有开火,二是选择撤离。

两场台风,让中国失去了两座条件比较好的南沙岛屿,为后世带来了多少麻烦,受此鼓舞,南海周边各国疯狂抢占岛礁,到赤瓜礁海战之前,只有太平岛一座岛屿还在中国手中,其余全部被侵占。

为何台湾这么“仁义”?

1、最主要原因还是意识不到位,中国人传统思想,是占据中原繁华之地,对于边陲之地不太在乎,为了能得到中原割点地都不算什么,于是石敬瑭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引契丹入中原。

2、力量有限,退守台湾以后,国军以弹丸之岛之力对抗大陆,对于南沙的守备自然放松。守备南海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数百个岛礁,也是力有不逮。

3、不愿得罪“友邦”,当时南越、菲律宾都是同属资本主义阵营的美国小弟,自败退台湾以来,“友邦”日渐减少,为了“团结友邦”,不愿得罪这些同一阵营的国家。

4、美国可是台湾的靠山,美国只希望其将力量全部用来对付大陆,不愿看到被南海问题分散力量,因此不支持,靠山都不支持,自己也就不敢了。当初极爱那个经过研究准备驱赶南沙南越军,其“国防部”竟然说:与南越交战,会让大陆窃喜得利,会影响台澎防守,甚至会引来南越的报复。其实当初是个多么好的时机,1975年,南越亡,若是驱赶了南越在南沙的势力,北越怕是不敢轻易在南沙开启战端。

不过也别怪国军意识不到位,当年1974年,西沙海战后刘华清将军就曾建议趁战胜进驻南沙,第二年南越溃败,南海舰队也曾建议出兵南沙,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人理会这些建议,否则也不是如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