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大跳水!价格从 300 元跌到 55 元,大户亏本卖
突然大跳水!价格从 300 元跌到 55 元,大户亏本卖
今年 12 月,本该进入旺季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却没有预期中的火热行情。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中心二楼,沙苑子经营户王勇愁眉不展,他手里的沙苑子在短期内大跳水,上个月还卖一公斤 300 多元,短短半个月,就已经降到一公斤 55 元,降幅超过 80%。
专营猫爪草的大户赵强,手中的猫爪草进价高的时候一公斤要 400 多元,最便宜也要 300 多元,但现在卖价一公斤不到 350 元,已是亏本在卖。
受到天气、供需变化、劳动力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中药材价格在 2023 年有所上浮,个别药材的涨幅甚至远超预期。但如今变幻莫测的走势,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药商也难以预判。
部分品种出现价格倒挂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也称 " 康美中药城 ")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之一。
今年中药市场上价格长期维持高位、走势坚挺的品种,大多为多年生药材;而价格冲高后快速回落的猫爪草、沙苑子为一年生药材,其价格在产新时容易受到冲击。
12 月 18 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咨询了一位河南收购猫爪草的大户,该老板分析称:" 最近涨价了,前几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每天都在掉价,全部都抛完了,再去买又贵了。"
此外,部分涨价药材产地货源走动快于市场,导致产地价格上涨,和市场价格倒挂。一位白芍药农表示,白芍在市场上的价格比产地低。
专营当归药材的经营户张恺指着不同规格的当归表示," 前几天产地价格每公斤还涨了 10 元左右,但是市场上价格涨不上去。价格涨了、降了都不好卖,价格平稳点好卖。现在一个劲涨,厂里不要货,跌了,厂里也不要货了。"
除了客观的市场因素,药材价格的波动,背后也有囤大货、资本炒作的因素。
操盘者详述:谁在推高价格?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从事麦冬经营生意的陈原分享了他曾经成功操盘川麦冬的过程。
年前的一天,陈原接到多个外地打来的求购电话,他发现,河北、安徽、广州等地没有麦冬了,而此时市场上的经营户进货意愿不强。陈原便把老家的麦冬全部收购过来,还将市场上其他经营户仅剩的麦冬也一并收购。
不到一个月,陈原将数十吨麦冬集中在自己手中,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据他透露,当初麦冬的购进成本每公斤在 70 多元,随后,他以每公斤 80 元、90 元、100 元、110 元的价格逐步对外抛售,抛完手中的货物时,价格最高到了每公斤 130 多元,产新后麦冬价格大涨,最高甚至到达每公斤 180 元。
这其中会有资金大户的参与。陈原介绍:" 假如,党参这个盘需要 10 亿元,他们(资金大户)很多人每人拿几千万元,还有一个统一的会计,他们把钱放在一起买,然后提价。"
大户虽然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外行人想成功,也需要联合资深药商。
根据陈原的介绍,当药材价格到低点,市场购货意愿不强时,药商便会将消息传递给大户,此时进行囤货,并将货物放在冷库中。当市场因缺货而引起购货潮时,价格开始上涨,药商便会在多个渠道放出货源消息。一个大药商背后,对接着大量药厂、饮片厂以及经营户的渠道,完成转抛的速度会非常快。
由于囤货时价格低,当大户授意药商开始出货时,只需比市场价格略低一些便能够顺利脱手。当中药材价格上涨时,市场上的散户(指其他资金量分散的参与者)跟风进行囤货。有些散户在囤货后并非将药材转给下游,而是选择继续捂货,推高行情,有些散户则将货物转给市场上的其他经营户,换手率增加,成本增加,但是货物也并未传导至下游。
以亳州本地产白芍为例,康美中药网显示,今年 12 月,白芍一二级价格约为每公斤 56 元,而今年年初每公斤价格仅 25 元。假设一位药商以每公斤 25 元的成本囤货 10 吨,在 12 月全部出售,则获利 31 万元左右。而若以百吨、千吨计,则收益更可观。
除了外行参与炒作,还有一些相关从业者跟风囤货炒作。
一位白芍种植户表示,今年一些做生意不赚钱的也来炒药材了。" 有钱人把货收走了,存在冷库里。很多存几百吨、上千吨。"
" 下一波牛市没有几年很难上得来 "
在药通网信息中心现场,一位捂货待售的药商表示,他囤了 135 吨中药材放在冷库。" 这里面都是搞信息、存货的,卖不掉货的居多。"他看向旁边扎堆而坐的人群。
在交易市场上,没有实体摊位的囤货商通常将货物存放在冷库中,他们被称作 " 搞信息的人 "。这些人利用手中的信息优势,完成药材的囤货与抛售而从中套利。
对于当前的行情,这位药商显然不满意手里货物的价格,想要再等等,等着行情上去。" 柏子仁一公斤 105 元的本钱,人家要价 115 元,3 吨货能赚 3 万块钱,我没给。" 他的货物存放在亳州当地的冷库中,存放成本是每公斤每年 0.3 元,100 吨货一年的囤放成本在 3 万元。
药材和其他商品不一样,如果不进行熏硫,天热了容易生虫,药材就毁了。如果囤的时间过久,药材变陈,也会影响品质。除了在家里囤放少部分药材,多的药材存放冷库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根据央广网此前报道,今年 7 月,亳州的部分冷库因囤放药材过多而爆仓。
因为冷库生意火爆,库容量告急,仓储价格也接连上涨。当地一位网约车司机告诉记者:" 夏天的时候想囤个 5 吨、10 吨的货人家都不愿意搭理,有的冷库要 100 吨起囤。买卖药材都不用出库,直接改动名字过户就行了。"
记者以想投资中药材期货为由,咨询药通网服务登记处人士,对方直言:" 现在晚了,上半年差不多,现在好多药材开始掉价了。"
"现在已经不适合存货了,下一波牛市没有几年很难上得来。你想买再等两年,等到这些存货的沉不住气了,到时候买一批抄个底。" 他说着,将目光投向不远处坐在电子屏前的人群。他表示,那些人多数是来卖货的,但是没人接货,有的人囤在冷库里的货,多达几百吨甚至上千吨。
" 存货如果好存,人人都能发财。" 他说。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中药材交易降温
中药材天地网显示,2023 年,中药材综合 200 指数最高点在 8 月 7 日,报 3599.91 点,同比上涨 34.54%,之后指数持续回落,截至 12 月 18 日,报 3330.88 点,虽然同比涨幅收窄至 18.75%,但相比历史走势,该指数仍处于高位。
据生意社监测 ,当归前期受新货上市冲击高价行情逐步跌落,造成商家恐慌,近日行情暂恢复平稳,多数商家仍持观望态度。
党参近期行情不稳,商家多是按需求谨慎采购。
连翘在流感的推动下需求量上升,货源走动畅快,产地商贩产生惜售心理,行情坚挺运行。
据生意社总结,随着北方降温降雪扩面,多个产地产出节奏放慢,部分品种止跌转稳。当前产地交易冷淡,供需均不旺,市场涨跌品种不多,关注度不高。
中药材价格疯涨,中成药企业成本普遍上涨
据中国中药协会数据,今年 6 月,在亳州、安国、成都、玉林几大中药材交易市场里,超过 200 个常规药材品种年涨幅超过 50%,100 个常规药材品种年涨幅超过 100%,25 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过 200%。
在多种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中成药企业成本普遍上涨。
今年 5 月,片仔癀对外披露,公司主导产品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将从 590 元 / 粒上调到 760 元 / 粒。这是片仔癀 2016 年以来第 4 次提价,也是片仔癀历年来提价幅度最大的一次。片仔癀表示,调价主要是考虑到产品主要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原因。
以岭药业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以岭药业实现营业收入 17.84 亿元,同比下降 25.02%;归母扣非净利润 9935.16 万元,同比下降 72.8%。以岭药业表示,今年上半年,部分中药材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对公司部分独家中药品种毛利率造成一定影响。
近日,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师贾海彬表示,中药材价格长期上行趋势难以改观,但近 3 年来特别是 2023 年上半年,价格异常上涨提前释放了压力,导致短期内行情可能出现快速下跌。
" 本轮下行有望在 2024 年上半年触底,如果明年春季疫情反复,反弹期有望提前;到 2025 年,随着盲目扩张的新货大规模上市、资本逃出等因素影响,市场行情将迎来新一波快速下行;但由于需求长期增长与劳动力成本上涨同时存在,未来 3 年,中药材行情会反复震荡,整体仍将在相对高位运行。" 贾海彬这样判断。
具体到品种,贾海彬亦认为,热点品种和多个大宗品种高位下行大势所趋,特别是人为炒作品种受影响更明显。
中药材价格 " 狂飙 "
你也想赚一笔?
值得注意的是,有骗子趁机发布 " 中药材投资赚大钱 " 广告诱导受害人上当受骗。
据江苏网警通报,近期,陈女士在某视频 APP 上认识一名男子,聊天中,该男子经常对陈女士嘘寒问暖,且看到对方从来没说过钱的事,就逐渐放松了警惕。
对方称自己在某 " 中草药 " 投资平台做信息安全工作,有操纵后台的机会,可以做无风险高利率的投资来挣钱,并主动将自己在该网站的账号和密码给了陈女士,以自己不想被同事看到为由,让陈女士帮忙每天在固定时间购入某种产品。
陈女士登录该男子账号后观望了一段时间,看到其获利 20 余万元,同时也可以提现成功,便信以为真,经男子为其操作开户后,陈女士向平台投入了 6 万本金,后期又分次追投了 12 万元。
直到陈女士和亲友分享这个 " 稳赚 " 的投资平台,为向亲友证实投资的真实性,陈女士决定立即提现本金,结果不仅提现不了,咨询客服还得到了 " 准备接受司法程序调查以及接收法院传书 " 这样吓唬人的说法。
随后陈女士的投资账户被冻结,账户余额也被清零,意识到被骗的陈女士这才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共计损失人民币 18 万元。
网警提醒
1、提高甄别能力,对于网络上陌生人的接近保持警惕,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2、保持正确的金钱观,不要奢望 " 天上掉馅饼 ",不要轻信别人的投资建议,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财富才是最安全可靠的。
3、如果不慎被骗,要立刻报警,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来 源 |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 )、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生意社、江苏网警
本期编辑 刘雪莹
-
- 永辉超市甩卖资产熬寒冬
-
2023-12-27 22:06:38
-
- 商家血亏 300 万,门店 0 元转让,剧本杀凉透了?
-
2023-12-27 22:04:36
-
- 房企高管“换阵潮”蔓延,今年已有 25 家 CEO 换新
-
2023-12-27 22:02:33
-
- 与抖音缠斗消耗太多资源,美团年内市值已下跌超五成
-
2023-12-27 22:00:31
-
- 万店之后,肯德基会更“中式”
-
2023-12-27 21:58:28
-
- “穷人快乐屋”比宜德坚守七年“一夜关门”,但硬折扣零售赛道已站上风口
-
2023-12-27 21:56:25
-
- 丰田半年 1296 亿利润,国产新能源比谁更能亏,要学啥,反思啥?
-
2023-12-27 21:54:22
-
- 成人化的童装,如何“杀死”儿童
-
2023-12-27 21:52:21
-
- 今年年底的跨年演讲都有哪些?医美、情感、玄学都来了……
-
2023-12-27 21:50:17
-
- 正新鸡排被自己抛弃:涨价“劝退”消费者和加盟商,卫生、品控问题频出
-
2023-12-27 21:48:14
-
- 你在朋友圈刷“闻会军”,有人为 emo 花费上万?
-
2023-12-27 21:46:12
-
- 麦当劳逆势涨价,洋快餐涨价潮要来了?
-
2023-12-27 21:44:09
-
- 严惩!多家上市公司被罚超千万
-
2023-12-27 21:42:07
-
- “限跌”松动 20 天后,苏州楼市走向如何?
-
2023-12-27 21:40:04
-
- 凌晨 1 点,格力紧急声明!
-
2023-12-27 21:38:01
-
- 年轻人不相信“打工皇帝”了
-
2023-12-27 21:35:59
-
- 七巨头继续领涨美股需要“金发姑娘”
-
2023-12-27 21:33:56
-
- 零食很忙与赵一鸣合并陷反垄断申报舆论漩涡,被处罚风险陡增
-
2023-12-27 21:31:53
-
- 房企加速抛售资产,商办类成为出售首选
-
2023-12-27 21:29:51
-
- 谷歌放大招,先“救活”了 A 股的 AI 板块
-
2023-12-27 21:27:48